1985年建館以來,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十分重視文物史料征集工作,迄今已征集10.6萬件(套),其中珍貴文物1222件(套)。這些來源于世界各地的文物史料,共同構成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加害方、受害方和第三方的完整證據(jù)鏈,是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歷史見證。
對熱心人士捐贈的文物與史料,紀念館一般會如何處理?據(jù)紀念館相關人員介紹,紀念館主要開展以下工作:
一是規(guī)范保管。目前紀念館的庫房面積共3096平方米,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(guī),結合藏品的質地屬性,將不同的藏品分類分區(qū)放置,并配備針對性保護裝具。此外,庫房和展柜采取必要的預防性保護措施,最大限度減少文物藏品因濕度、光照等環(huán)境變化造成的損害,確保藏品安全。
二是數(shù)字化保護。2020年,該館自建藏品管理信息系統(tǒng)“南京大屠殺影像檔案數(shù)據(jù)中心”并使用至今,通過系統(tǒng)詳細登記了文物備案登錄要求的各項藏品信息。例如,美籍華人魯照寧近期捐贈的文物史料,由于其大部分形成于1937年—1938年左右,距今時間長,又以紙質為主,文物本體脆弱,該館正安排專崗專人抓緊時間,同步開展文物史料本體的數(shù)字化工作。
三是研究利用。針對一些文物史料,該館開展了專家鑒定、學術研究、價值挖掘和對外發(fā)布,還通過展覽等多種形式充分發(fā)揮這些文物史料的作用,讓這些文物史料走出庫房,走向公眾,發(fā)揮教育作用。比如,在基本陳列中展出了各類文物史料并不斷更新,還舉辦臨時展覽《海外征集藏品展》《南京大屠殺文獻展》,這些展覽都是文物藏品為主體的展示。
紀念館還出版了《無聲—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藏品圖集》,在官網(wǎng)上設置“文物藏品專欄”,公開了一批文物藏品資料,并先后通過官方微信、學習強國平臺推出了“文物說”“云游紀念館”“云說文物”等專題視頻。